(王亚丽 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
大家好!欢迎来到《社长面对面》录制现场暨高考状元妈妈经验分享会。今天要采访摩纳哥为荣誉更前行,创造不可能的晋级的是外交界一位成功的母亲摩纳哥为荣誉更前行,创造不可能的晋级,也就是人称“史上最学霸的熊孩子”——北京市2017年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的妈妈田敏女士。
《社长面对面》是马凤春社长的王牌节目,今天我能有幸出镜,一方面是作为“从外交留守儿童到北京高考状元”的作者和田敏多年的闺中密友,聊起来会比较放松,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是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比较关注。所以,今天就让我们少一些匠气和套路,为大家奉献一场爱心满满、诚意满满、干货满满的闺蜜式访谈吧。
我想问田敏的第一个问题是,自从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尤其文章点击率近30万的文章后,对你们全家的生活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田敏 状元熊轩昂之母、外交部参赞)
首先,感谢各位家长冒着酷暑到一知咖啡书屋来听我这个大妈级的人物唠叨一下养孩子的事儿。
说到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有没有改变,应该是有。尤其6月底文章出来以后,先是部里认识的不认识的,终于把我对上号了。上个月我到国外出差,本来是谈工作,但因为文章的影响力,我所到的这些使领馆有好多不认识的同事,见面都会恍然大悟地说:“啊,你就是那个妈妈!”
让我非常感动的一点是,有同事给我留言说这个事情对外交队伍的激励很大,是一股很正的能量,还有一个群里有人说那天外交部“喜大普奔”,也引起了社会上对我们这支队伍所作牺牲的关注。
如果能给我们外交队伍带来一个正面的影响,我觉得这恐怕比我们一家所经历的改变,要更加重要一些。
嗯,文章出来以后,确实反响特别大,第一轮刷爆朋友圈的就是外交圈儿,而且很多人在转发的时候都引用了“这绝对不是一个高考状元成才的典型经验,但却是一个中国外交官家庭的日常”这句。真的特别感动。
那时候,我都快变成你们家经纪人了。那天晚上我们做到11点多,才把文章发出来,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就有清华大学的领导通过一位领导找到我要你电话,我第一反应是,传说中的状元争夺战要打响了!不知道后来轩昂上清华,我这个引荐有没有起作用哈?
有作用。
当天下午我们就到清华和杨斌副校长见了面。因为他也说,看了当天的报道包括这篇文章,对这个孩子和家庭非常感兴趣,想当面见一下孩子。一般,招生应该是大学里边招生办的老师管,校领导不会直接参与。但是确实因为这篇文章,校长那天可能正好也有空,就决定第二天见一下这个孩子。所以那天我们就去了,跟校长谈得很好也很受启发。
最后综合了一下各学校的办学理念,还有孩子的兴趣和他本身的特点,选了清华。
现在大家都比较关心孩子在哪上学的问题,学区房、国际学校、在香港或国外读大学.NG体育.....从小就面临选择。把孩子带到国外读书,对你们来说并不难实现,但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在国内读,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
先说大学。从一开始,我们家庭的意见就比较一致,孩子的倾向也比较明显。在国内,在北京读最好,因为家在北京,教育资源也很丰富,可选择的学校、专业也很多摩纳哥为荣誉更前行,创造不可能的晋级;当然也做过一些去外地的准备。
其实这些年没有特别主动的选择,更多还是被动地走到这一步。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还没出国,在家附近找了一家各方面条件都还可以的幼儿园。因为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除了幼儿园的资质和各方面条件,离家近,接送方便,对我来讲是最重要的。小学也离家比较近,两站地。一直到了中学,顺着一条线就走到了今天。中间有几次出国的机会,但都不太适合带孩子,一个是战乱地区,第二个就是时机的问题。不知道你的任期多久,如果上不完中学要回来,面临高考该怎么办?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没有经过什么选择就过来了。
其实在哪里读,走什么样的路,我觉得因人而异,一切的选择还是围绕家庭条件,还有孩子的特点。比如我的同事中,有些常驻时举家都过去,带着孩子在外头上小学、上初中,但也有把孩子留在家里的。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状况做决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该做的事情做好。
现在是开放的社会,选择多了,实际上是好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找一条适合孩子的路,选择起来余地更大。我觉得家长在面临选择时要有定力,不要因为外界的倾向,就轻易迷失自己的方向。不用太多注重别人怎么选,别人走的路,不一定适合你孩子。
问一个我本人比较关心的问题,现在的小孩儿从一两岁就开始上各种早教班,还有各种课外班。你们是怎么帮轩昂选择的,有哪些特别值得推荐的班吗?
现在家长都重视早期教育。
我印象中轩昂在幼儿园之前的阶段还是以在家庭环境中玩耍为主,没有到外面去培训。因为说实话,那个时候教育市场不发达,我们精力也有限,更多的也是希望建造一个良好的亲情氛围,让孩子在和谐、宽松的环境里成长。
上幼儿园后有选择性地给孩子报了一些培训。比如我记得那个时候他画画不太行,觉得没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就在外面找一个老师学画画,不带什么功利性的,只是为了增加一点自信心。直到他自己能画一只小熊猫,能画一只小狗。
后来也上过围棋、珠心算,培养他的定力,希望他能注意力集中地做好一件事情。小时候多一点兴趣和爱好对他今后的学业肯定潜移默化地还是会有帮助的。
英语培训,你怎么看?你们两口子都是学语言的,有没有从小就开始进行双语启蒙?
英语早学还是会有优势的。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她爱人英语专业,在家一直坚持给孩子讲英语,她讲中文,两口子无形中在家里营造了一种双语氛围。我很佩服这样的家长,不是心血来潮,可以一直坚持!现在他们的孩子在国外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
我们是到了小学二三年级在学校的英语有点儿吃不饱,还有点时间的情况下给他报了英语的培训,但是这个培训我觉得是按部就班的,没有太多功利性的考虑,只是说在他学习的余力之外做一个补充。
你怎么看待应试呢?
要是选择在国内高考的话,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所谓应试教育。高考作为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应该是找不出更好的、更公平的方式来替代。
我通过孩子这么多年的学习,特别是高三这一年陪他学习的过程,觉得不能完全把高考和应试画等号。
高考看起来是用一张卷子、一次考试、一个分数来决定你上一个什么层次的大学,但它考察的实际上是一个孩子十几年学习生活的过程。不是说靠在学校里埋头读书、背书、背公式、做题就能达到某个层次,应该说,从他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除了学习这个很重要的部分,如何跟老师跟同学相处,整个家庭如何培养,还有社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带来的影响,都能体现在他最后学习的成果上。
还有,在整个的求学过程中,有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能够咬牙坚持到最后,能够把自己这么多年学习的知识完全体现出来?高考的成绩其实是这么一个结果。我觉得仅仅死读书,是很难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的。
习惯是指什么?比如,学习的时候,有没有专心,有没有逻辑顺序,知识是不是很系统?另外,有没有抗挫折的能力?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成绩的波动,排名的起伏,你能不能够在心理上正确对待?等等。
你说这个学习习惯,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共鸣。轩昂的主要抚养人一直在变,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是怎样让他保持好的习惯的?这个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的?
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应该是从他一出生就开始培养的。
但当年我们也不是很刻意地培养。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和和睦睦,没有太多的家庭争吵,包括双方的亲戚。兄弟姐妹都在外地,不经常走动,平时回一趟老家,大家也比较亲热。孩子感受到的都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切、平和,没有太多的矛盾,所以他待人处事和性格养成方面,也是比较温和的。
在一个很平和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我想从他的性格上、习惯上就没有那些很张扬,或是让人觉得很不好把控的地方。
另一个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立规矩。立规矩就是你到了幼儿园、到了小学、到了中学以后,你得去适应那个环境,那个集体里面的规矩。
我印象中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到国外常驻了。当他适应了几天小学的生活后,我就跟他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讨论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啊,比如幼儿园有午睡,小学没有午睡,小学只能趴在桌子上。幼儿园上课的时候可以围着圈坐,没有课桌,上小学以后都是有课桌的。幼儿园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要求一定要举手发言,上小学一定要举手发言。还有幼儿园不留作业,上小学要留作业,不完成作业,老师第二天就要批评。就是类似一些这样的问题,让他意识到换了一个环境,新的氛围有什么样的新规矩,是需要你去了解、需要你去遵守的。
另外,在学校老师的要求又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对老师的要求有些不太理解,从家长的角度讲,还是应该家校一致,跟随学校的节奏来,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学校的规矩办。我的思想上可能有一些保守。现在很多家长不一定是我这样的思维。但我从小孩子的角度说,从小立点规矩,养成一个好习惯,对他一生来讲是有好处的,这对培养他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其实也并不矛盾。
我们都知道,高考分数出来当天轩昂在学校里接受了一个采访,提到有关农村家庭很少能出状元了等观点,引起了一些解读。我也密切关注了媒体报道和网络舆论,知乎上有人问:“怎么样看待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这番话?”有回答是:“小熊说出这番很有水平的话,同时也反映了他父母的责任心、气度和眼界。明白他说的这番道理,我大概是在大学毕业工作一两年之后,也是经过前辈的提醒和自己的领悟。”也有很多读者,在一知留言说:“感觉这个孩子特别大气,他有一定的境界和格局。”这样的词语用来形容一个孩子还是不多见的,我想这肯定跟父母平时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这方面你们平时是怎么培养的?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家里是把他当成一个大人一样讨论问题吗?
说实话,那天是到了晚上,我看他在不停地翻手机,说点击量都已经超过多少多少了,我才看了采访原文,看到他那一番话。
看完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有点儿吃惊,因为在家里还没有讨论过类似的话题。但是我想可能他参加这种语文的培训,或准备作文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接触过一些。第二就是对当时的这些评价,我感到大部分读者还是能够从正面来解读孩子这番话,当然也有个别媒体可能有点断章取义,也有一些同事,出于好意私下提醒我让孩子以后不要多说,言多必失。
我很感谢他们。但是我想看了完整版以后,应该能够消除一些理解得不太完整的观点。
有的人说他能考这么多分,就是靠家庭条件好、有资源、有捷径。如果看了前面他讲的一些学习方法,包括每天睡多长时间的觉、有什么诀窍之类,这种结论就不攻自破了。大部分还是在讲学习过程中,学校给了哪些帮助,自己又付出了哪些努力——包括高三一年,每天没在12点钟之前睡过觉——所有的东西还是以他个人努力为主的,所谓外在因素只是辅助条件。
熊轩昂高三时的每天计划
还有一种观念,就是觉得他有点儿瞧不起外地的孩子,瞧不起农村的孩子。但是看他当时说的时候语气还是很诚恳的,而且是从很感恩的角度来谈自己拥有的这些好的学习条件的。
所以就是这点我觉得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要成熟。
一直以来,我们也是以主流价值观来对他的三观进行影响的。他看的书,都是正规渠道得来、比较正面的书。
另外,要注意家里面谈的一些话题。家庭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家长在社会上或在单位的一些负面情绪,委屈、不满,甚至愤恨,都愿意拿到家里来说。但是对于孩子,尤其是在成长期的孩子,我觉得家长还是适当地注意一点。不要把社会上的事情,尤其是单位中一些不良的情绪带给孩子。时间长了,他会很自然地觉得,社会上、单位里怎么阴暗面、烦心事这么多,不自觉地会在对社会和价值判断上造成一些误解。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们两口子在家里相对来说是比较注意的。
可能有的人觉得,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啊,讲一讲,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今后更加成熟、理性看待一些事还有帮助。我是这么认为的,当年龄增长,他的心智会随着人生的经历和阅历来成长,我们要相信他能够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断。我们为什么那么早过多地把我们负面的东西给他呢?也许我们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也许我们的孩子今后比我们更有眼光,格局会更大。为什么不让他在今后成长过程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呢?
还有一种让人感动的说法,说这个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关注到条件不如他的孩子。从这点上讲,我觉得还是很欣慰的。虽然这么多年没有父母两个人同时陪伴在他身边,但正因为我们有这种驻外的条件,能够带他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
我们带他去的,不光是发达的地方,比如美国、欧洲,也去过像东帝汶这样不发达的地方,让他自己去体验、去看。他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是千差万别的。有很多孩子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他不能想象的。
比如说他当时说的那些话,应该是有感而发的。
他说:“我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享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是很多外地的孩子,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的。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上会比其他的人有更多的捷径。”我觉得孩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捷径”这个词用的不是特别准确。因为“捷径”好像是投机取巧,不用付出跟别人一样的努力就能拿到一些对你有利的资源。对一个18岁的孩子来讲,可能说话比较直白一点,没有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词汇,也容易被外界所误解。
还有培训方面,我跟其他家长也做过一些比较。我们投入了一些时间和财力。比如说一节课,小的时候学奥数的时候大概一节课是三个小时180元。他记得他爷爷跟他算过这笔账,每次送他去上课,三个小时180分钟,一分钟一块钱。他在心里头还是有这种认识的,一般的家庭不一定有财力让你去上每分钟一块钱的课。
所以我感觉他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这些外在的条件,实际上使他比其他的孩子更有机会去取得好的成绩。但是无意中说出的话,没想到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论,甚至提高到阶层性、阶层固化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上。
当然,媒体有媒体的报道规律和方式,这个我不多做评论。但我觉得,如果面对公众能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而且没有超出主流,有人说三观还是很正的,我觉得这种勇气,至少是说实话,不虚伪,这点我觉得应该肯定。
至于今后,表达的方式、表达的场合和表达的技巧包括一些用词上,我觉得随着成长,他能够摸索出更加稳妥、更有把握的方式。
在小熊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都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乖孩子吗?有没有特别让你头疼的时候?有没有青春叛逆期的表现?有没有抢手机、爱玩游戏投进去拔不出来的时候?你是怎么对待的?
这个孩子,相对来说性格比较温和,不是很激烈的那种,这可能是跟天生性格有关,也没什么好坏,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加上我比较注意立规矩,学习这块,小学高年级他就显出一些优势来了,初中以后,这种优势基本上能够保持下去,一直到最后的高考。所以一路走过来的经历,我很赞同他自己说的话,就是底子打得比较牢,基础打得牢,一以贯之地走过来,到最后取得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让人操心的、烦心的事儿肯定也有,这个不用藏着掖着。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缺点、很多不足。最大的问题,自控力还是有待加强的。有很多朋友、同事也问过,说你们家孩子是不是特别自觉,不玩手机,不玩游戏?我说哪有那样的孩子。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我觉得家长真的不要以为能够像培养兴趣和爱好一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因为人的天性就是不愿受约束,也不愿去过苦行僧似的生活。
但是我们怎么让孩子适应学习呢?实际上你应该让他觉得,“这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生下来,在他每一个阶段都有他自己该做的事情。
孩子懂事以后他会知道我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干得怎么样?甚至有的孩子也比较:我妈妈是哪个单位的,我爸爸是哪个单位的,甚至比较在这个单位里任什么职务,取得过什么成绩。这对孩子来讲也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我们要告诉他,人一生,每个阶段都应该做好你的本职,知道你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到的是做好孩子的表率,给他榜样的力量。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我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尽心尽力做好一种社会角色。
我觉得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让孩子看待这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作为自己一种责任也好,或者一种义务也好。
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点要说,就是要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你在每一步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你努力了,你付出了,是会有一个成比例的回报的。小的时候,哪怕是一朵小红花,或是老师给的一支铅笔,长大了,在单位得到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这样的荣誉,他都能够认识到,我只要努力了,付出了,我就能得到跟我这个努力和付出能相适应的一个回报,而这种回报是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带来荣誉感的。
那么,要想有这种成就感和荣誉感,你必须坚持,你必须努力,你就不能太贪图安逸。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随随便便、安逸舒服就能够得到好的结果的。如果他从小能有这样的认识的话,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能够走上一个良性的轨道。
直到最后高考前,我一直在给他鼓劲儿也是用这种方式。这么长时间,付出这么多努力,到最后一刻了,咬咬牙可以坚持过去。如果因为自己的松懈、懈怠,不努力了,放弃了坚持,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你不是会感到后悔吗?而且这样的机会,不是人生中总有的。
那么这就提到刚才说的玩游戏的事。现在这种诱惑确实太大了。游戏这种东西我不隐瞒地说,一直就没有断过,也是我一直很头疼的地方。
经过博奕,我还是决定允许他适当玩一点游戏。因为长期保持紧张的学习节奏,确实需要一种调剂和放松。如果玩游戏能够起到换脑子的作用,他又找不出别的方式来,与其强迫,还不如相信他,让他去做吧。
但是在这点上,一定不能相信他自己的承诺。必须得在旁边盯着,为什么说这个时候的陪伴非常重要呢!但凡放松了以后,这个人就散了,这个时候没有强有力的督促的话,他是很难控制自己的。只是一味地相信他,在关键时刻由着他,过若干年后,真的不排除孩子会怪你的。我们大人,能够理性地判断,因为我们是过来人嘛,我们知道这个孩子的成长中哪几步比较关键。我们在关键的事情上,该坚持的还是需要坚持的。
谢谢。下面把机会让给现场的各位,大家来提问吧。
谢谢田敏,也感谢亚丽,搞了这么好的一个活动。我有两个问题,刚才最后提到的孩子一生当中有关键的几步一定要把握好,所以第一个我想请你再仔细讲一下到底有哪几步?第二个就是看到文章,知道小熊也是一个外交留守儿童,我们外交人员一直就在纠结这个问题,“出国是带孩子还是不带孩子?”看到小熊的经历,我就质疑我原来认为很对的陪伴原则了,是不是你觉得是否陪伴其实无所谓?还是没有陪伴孩子还是有点儿遗憾?谢谢。
成长的关键期和陪伴,我想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一块儿来谈。
成长的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就从出生到上幼儿园这个阶段。这个是他跟父母之间建立亲情的关键时期。如果他在脑子里还没刻下来这就是我的妈妈,这就是我的爸爸,这就是我生命中最可以信赖的、给我最大的安全感的两个人的情况下,我觉得不要轻易地离开孩子。这样,当孩子行为习惯各方面已基本成型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办法要离开一段时间的话,我们也只能做到家庭和工作之间找一个相对平衡的点。
另外两个关键期,一个是小升初的时期,一个是高考。实际上我们家庭从他6岁上学,一直到18岁高中毕业,12年的时间我们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同时在国内都没有出去的情况下,加起来也就是两年多。也就是在这两个关键的时期在陪伴他。高考就不用说了,这个确实是对孩子很重要的。
关于陪伴,我觉得不能因为我们的经历得出“陪不陪无所谓”的必然结论。
我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有条件陪伴的时候我做什么,没有条件陪伴的时候,我能做什么。不管何种情况,我都把能做的,对孩子的影响,做到最好。
我把陪伴分成有形的陪伴和无形的陪伴。有形陪伴的过程中,家长是不是给他带来正面的东西多,有益的影响多。如果家长本身就对事业无所追求,每天浑浑噩噩过日子,成天对社会现实、对工作单位、对同事、对领导充满了负面的抵触情绪的话,你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工作马马虎虎、三心二意,干好干不好无所谓,成天给他传递这样的信息,这种有形的陪伴,不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很好的效果。
那么无形的陪伴是不是缺失就那么大呢?是不是给孩子带来不可挽回的一些后果呢?我觉得也不是。无形的陪伴里,我和他爸爸是分开陪伴他。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从来没有一种观念,认为留在家庭的那一半是必须由他一个人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而在外面的一方,就可以忽略掉责任,或者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一股脑把责任或说过错,归咎于国内的这一方。不管是在国内的一方还是在国外的一方,我们都是同样地在承担。只不过受条件所限,我们不可能每天每时每刻都跟他在一起。即使在我第一次离开他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微信,视频在那个国家信号也不好,所以只能通过打电话。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也是创造特别多的条件来跟他接触,询问他每个阶段的情况。
我跟他爸爸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和采取的方法上也都保持一致。对父母不能陪伴这件大家认为不好的情况,我们也是从比较正面的角度去看待的,而且尽量把这个正面的看法放大给孩子看:我们是因为工作的性质在外面,我们在努力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好的条件。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同时,我们也告诉他,因为我们这种工作的特殊性,你才有机会去见识那么多的国家,见识那么多的风土人情。
所以后来,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流露出一点点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委屈,或过得多么不幸福的感觉。听他们问到父母是做什么的,他还是挺自豪地讲我的父母是外交官。所以我想,这么多年虽然没有两个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但是他从我们的职业,从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中,汲取的正面的东西更多一些。
谢谢田敏参赞。刚才听您的介绍我感觉您是一个挺温和但又坚持原则的人,所以我很想了解,在孩子小的时候,您和他爸爸跟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还是比较倾向于虎爸虎妈这种?我比较好奇这个,因为我孩子还比较小,想知道他小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教育他的。谢谢。
要说完全平等,我觉得我好像不是这么过来的,因为没有办法做到跟他平等,我比他大那么多,我的生活经历、我的认知比他高很多,不可能把我降到跟他一样认识。所谓的平等,我理解就是在家里保持一种孩子愿意跟你亲近的这种关系,有什么事儿都跟你说,而不是说见到你以后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地躲着你。这才是我理解的正常的亲子关系。
当初幼儿园老师召集家长会时一直强调要理性地爱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天性,如果过于强调自然的天性,我觉得有时候会让孩子缺少一种规则意识。而你一旦进入集体,肯定是会有规矩,就是几个人的群体,哪怕一个很松散的群体互相之间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那么人和人的交往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规则上。对小孩子来讲,早点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好处的。
田参您好,我也是新高三的孩子家长。凭您现在最新鲜的记忆,您觉得这一年中,哪些是最重要的阶段或者时间点,谢谢。
今天可能不止两位高三的家长吧。作为一个刚刚度过非常艰难时期的过来人啊,我想在这里给大家鼓鼓劲儿。我刚开始走这段路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这个高三这一年是如此艰难。
所谓的困难体现在哪儿呢?
第一家庭生活要非常稳定。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非常安稳的家庭氛围,包括你家长自身的工作、身体、家庭成员不要有太大的变故。
第二就是孩子本身学习的压力。刚才讲的从早上七点多进校门一直到晚上八点半结束晚自习,回到家以后还要学习一段时间。这种体力、这种学习上需要耗费的体力真的不是说特别容易能够坚持过来的。
第三个困难就是精神上的压力。孩子的压力不用说了,每周、每月考试,还有期中期末考试,到后面的区统考、一模、二模、校模,一直到最后的高考。看到自己的名次在波动时,可以说他们有时真的是挺无助的。都已经尽了很大努力,但是不可能每个孩子分数都一样,总会有一些排名来这个区分出来,那每一个孩子要承受的冲击是很大的。所以家长要跟他一起,感同身受,多理解他。另外在这个孩子成绩波动的时候,我们家长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有定力。在几年的学习中,他在班级里,在学校应该有一个初步的定位。给他定一个适当的目标,一个让他再努力一把、再尽一点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照着那个目标走下去,要坚持。
应该说第一点和第二点相对来说做起来容易点。
第三点精神上的压力,我觉得是比较难过的。我反复地跟他强调你只要尽心尽力,你只要方法对头,最后的结果不会是很差的结果。只要认识到这点最后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都可以坦然接受。
所以最后一刻,我感到很欣慰。前面的这两点我们都做到了,后面那个思想负担、精神压力我找到了一个很有效的方式来说服他,让他接受。所以在正式的高考中,他发挥得是最好的一次。在一年的复习期间,在所有的大考小考中,这是他发挥得最好的一次。
最后得第一名的孩子肯定只有一个,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好结果,就是高考取得成功的标志。不用看他的这个排名,也不用看他最后上了哪个大学。每一个孩子只要经过了高三的洗礼,只要到最后能够心情坦然的走进考场,坚持考完四门功课,我觉得都是最棒的。
有的热心网友很好奇,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只能轮流在国内陪伴小熊,这样对小熊的心理是否有影响?
从目前来看,我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首先,他跟我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有什么不太明白,或者有什么困惑,他还是愿意跟我讲。我还是很看重孩子愿不愿意跟你交流,愿不愿意跟你把心里话说出来。特别是那种他不愿意讲的话题,比如说问他有没有喜欢的女孩子啊,班级里头有没有谈恋爱的呀,这些东西他还能够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地跟你讲。
你怎么知道是不是实话?(现场一片笑声)
哈哈,他不是也说他想脱单嘛。包括他对这个早恋的看法,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画风:
——有没有?
——班上有,有的学校有。
——怎么样呢?
——嗯,没问题啊,他们成绩都还不错。
——你怎么看呢?
——嗨,反正这个东西就是因人而异吧。
我一看,孩子的思维和对问题的看法也还是没有太让人觉得可怕的、或者是需要调整的地方,我觉得他能这么认识就可以。
还是回到刚才的想法,就是孩子跟你之间的亲近感,不在一起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还是如果我们在他心里建立起一种有安全感并能够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的父母形象的话,我觉得不在于是不是有长期分离。这样一种关系,我觉得可能更牢固一些。
通过今天这样一个分享会,可能大家也部分地感受到,为什么熊轩昂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因为他有一个优秀的母亲,虽然她今天并不是用一个职业风采呈现给我们。我们认识了十多年了,但是今天这么一个新的田敏,让我大开眼界,我真的没有想到她在育儿方面是这么地厉害。
我想,为人父母嘛,首先就是要正己。作为母亲,先培养起这样一种平和、理性、坚定、自信同时又很美丽的妈妈形象吧。
希望大家今天都能有点收获,不管是哪个方面。状元可能只有一个,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做到最好。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